首页 | 机构职能 | 政策法规 | 政务公开 | 党建工作 | 基地品牌 | 渔政执法 | 渔技推广 | 渔业资源 | 政策信息 | 网上调查 | 留言咨询
分类导航
         名优品种
         病害防治
         用药指导
         健康养殖技术
 
友情链接
 
  当前位置: > 渔技推广 > 病害防治 >
水库大水面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方法
 

    一、流行情况
    细菌性败血症是我国养殖史上危害淡水鱼种类和养鱼水域类别最多,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曾用名较多,现在统一叫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,简称细菌性败血症。
    该病在20世纪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曾在我国南方的个别养殖场发生,90年代初在我国大面积暴发此病,山东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。一般情况下,每年的7~9月份为发病高峰。当降水少,水库库容下降,水质较差时,最易发生此病。发病前期,危害鱼的种类主要有鲫鱼、鲢、鳙等。病情若得不到控制时,整个水库几乎所有的鱼类都会发病。细菌性败血症的死亡率较高,一般在10~50%之间,严重的几乎达到80%。
    二、症状和诊断
    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。病鱼厌食或不摄食,静止不动或狂游、乱窜,最终直至衰竭而死。病鱼的上下颌、口腔、鳃盖、眼睛、鳍基及鱼体两侧充血。肛门红肿,腹部膨大,腹腔内积有淡黄色或红色浑浊腹水。病鱼严重贫血,鳃发白,肝、肾的颜色较淡,呈花斑状。有的病鱼鳞片竖起,肌肉和鳔壁充血。因病程长短及疾病的发展情况、病鱼的种类及年龄不同,病鱼的症状为多样性。实验室确诊需采取细菌培养等方法。
    三、防控措施
    水库的面积一般很大,大水面养殖的鱼类发病后,治疗难度很大。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时大量用药,既污染了环境,有时经济上也不合算,因此,需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法,降低此病的发生率,减少因病造成的损失。
    1、 保持水库水质良好
    一般情况下,鱼病的发生都与水质恶化有关。因此,保持水库水质良好是减少细菌性败血症发生的最好方法。鱼类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应当合理。特别是放养密度应根据水质条件和承包者的技术水平来定,不能过密,以不牺牲水库生态环境为代价,保证水库水质长期处于良好状态,取得最佳的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。若水库水质恶化时,可泼洒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净化。
    2、保证投放鱼种质量
    细菌性败血症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,该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,为条件致病菌。尽管水质恶化是主要诱因,但在投放鱼种时从外地传入病菌也是主要原因之一。大规模购进苗种时,需要考察提供苗种的养殖场技术水平、生产规模及信用等级,不从疑似疫区购买鱼种。坚持鱼种入库前的药浴消毒制度,降低致病菌及寄生虫的传入。同时加强对投放鱼种的防疫和检疫,做到投放水库的鱼种规格整齐、游动活泼、体质健壮、无病无伤。
    3、 适时捕捞商品鱼
    很多水库的养殖鱼类库存量在生长期中会一直保持较高水平。当水库水质较差,水库中存鱼量较多时,为细菌性败血症的大规模爆发创造了条件。因此,适时对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鱼进行捕捞,降低水库中的存鱼密度,对减少鱼病的发生极为有利。
    4、发现死鱼及时清除
    细菌性败血症具有突发性、高度传染性和死亡率高的特点。发病后,在正常情况下,第一天水面会有零星死鱼,大部分情况下是鲫鱼和白鲢;第二天可能就会有大量的死鱼出现。如不采取措施,大约一星期后就会达到高峰并持续很长时间。发现该病后,及时捞起死鱼是降低损失的最直接方法。把死鱼捞起后,降低了健康鱼受传染的机会,也减轻了死鱼对水质的二次污染,对供水型水库尤为重要。很多养殖户对此做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,以为浪费人力和物力,其实不然。在发病不严重的情况下,及时捞起死鱼后,很多水库的细菌性败血症会逐渐减轻,乃至慢慢自愈。注意死鱼捞起来不要乱丢,应集中坑埋。
    5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
    水库大水面发生鱼病时,一般难以治疗,细菌性败血症也不例外。水库面积小时,可以用药物治疗。当面积太大时,不能用药物治疗,以免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药物污染,同时也有可能对水库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,使渔业生产彻底不能进行。细菌性败血症发生时,鱼体上大多数都会有寄生虫寄生,同时寄生虫的叮咬也会使细菌传染更容易,导致该病的传播速度加快。所以,一般情况下,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第一步是杀灭鱼体附着及水体中的寄生虫。为了降低治疗成本,一般用菊酯类渔药。治疗此病的第二步是杀菌,常用的消毒剂为漂白粉、二氯异氰尿酸、三氯异氰尿酸、碘制剂、二氧化氯、二溴海因、溴氯海因等。由于治疗所需的消毒剂用量一般十分巨大,为降低治疗成本,消毒剂可以用漂白粉,但要保证所使用的漂白粉的质量。当用药物治疗该鱼病时,以2m水深乘以水库面积计算水体并确定需要的渔药用量。

发布时间:2015-07-16 10:22  


鲁ICP备09018230号-1水产品质量安全举报电话0539-8308625
鲁ICP备09018230号-1